【智慧農業物聯網現象】借助北斗衛星,提前對場地進行點定位,規劃最佳運行路徑,攝像機用于實時監控操作,并將圖像同步發送回背景,通過無人值守氣象站,實時監測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降水量等信息。。如今,許多地方都在推進無人農場的建設,越來越多的機械化設備在田間發揮著最大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注入了洶涌的科技力量。例如,在上海市嘉定區外港鎮周井村無人農場試驗基地,通過對插秧機、自走式施肥機、收割機、拖拉機等一批現有農業作業機械進行無人化改造,實現農業、種植、農業的無人化作業,初步實現了管理和智慧農業物聯網應用。
[評論]
無人農場顧名思義,是一種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的無人化生產經營模式,通過對農場設施、設備、機械的遠程控制,完成農場所有生產經營任務,或通過智能設備和機器人的獨立決策和獨立操作,無需人工進入農場。如今,隨著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農業正在加速向智慧農業物聯網的轉型。
無人農場的興起,本質上是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的產物,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一方面,種植、管理、采集全過程少且無人化,不僅有利于節約勞動力成本,也有利于吸引智慧農業物聯網應用互聯網推進更多年輕技術人才從事農業生產,培養新型農民。另一方面,智能農業系統為作物管理和保護提供數據支持,可以引導和調節作物生長環境,更好地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同時,全過程機械化還可以提高生產經營效率,促進增收減損效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種植收獲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中國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現代農業裝備和技術的應用做出了巨大貢獻。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是重要途徑。無論是幫助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還是推動農村振興走出“提速”,都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應當看到,我國農業生產領域的科技創新還存在許多不足。傳統的粗放經營模式制約了農業科技的應用。以無人農場建設為例,在全國范圍內仍處于探索階段。一些專家總結了大規模推廣無人農場的兩個條件。一是基礎設施良好,農田的水網、路網、電網、通信信號必須具備一定條件,二是地塊要大,面積小、分布分散的土地要有效整合。加速無人農場的布局和應用離不開良好基礎設施的支持。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機械化改造。
關鍵是要保障中國人民自己的飯碗,實施“儲糧于地、儲糧于技”的戰略。農業和農村部發布5g工業互聯網應用互聯網推進的《國家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認定辦法(修訂)》明確指出,鼓勵和引導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和農村生產等各個環節和領域的應用和創新,運營、管理和服務。面向未來,農業5g工業互聯網應用互聯網推進現代化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廣闊的前景。隨著政策的不斷推進和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以無人農場建設為契機,應用智慧農業物聯網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釋放農業生產的活力,讓更多農民致富,讓糧食安全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