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網絡離我們還有多遠,6g網絡有什么特點?現在,通過最快的5g移動網絡下載1g高清電影需要多長時間?答案大約是3秒,比4G時代高出10倍。那么,6g怎么樣?
“在6G時代,一秒鐘就能下載好幾百部高清電影!”中國通信學會執行理事彭牧根教授,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執行主任,他告訴記者,6G的傳輸容量可能比5g高100倍,理論網絡速度可以達到1TB/秒,網絡延遲也可以從毫秒減少到微秒。
“除了更快,6G網絡還將實現地面和衛星通信網絡的互通,其應用將更加智能化。”中國省通信學會副會長、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教授說。他告訴記者,6G技術是一項集通信、6g網絡感知和計算于一體的顛覆性創新技術,隨著5g移動通信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中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開始了6G通信技術的研究和探索。目前,我國6G技術研發處于世界前列,最早可能在2024年底進行規模試驗和典型應用示范。
1、雖然5G網絡還沒有開始正式商用普及,對于6G網絡的研究已經開始;6G也就是第六代的移動通訊標準,其最大的作用會是促進物聯網的發展,預計其理論最快的下載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TB,預計會在2030年投入商用;
2、和此前移動通信標準迭代一樣的是,6G網絡相比于5G網絡同樣會在速度上更快,延遲更低,6G網絡很有可能從毫米波頻段擴展到太赫茲波頻段,將有望能夠實現水下信號的覆蓋,今后6G的峰值速度有望能夠達到100Gbps;
3、此外,6G網絡也會覆蓋到更多除了通信以外的領域,并且使得更多領域的技術加入,形成一個大的技術整合。
6g網絡是一個可以實現全球覆蓋的高速智能網絡
為什么要開發6G網絡技術?“5g很難覆蓋所有土地,土地只占地球的29%,因此5g網絡需要6G衛星通信的補充。6G技術將陸地無線通信技術與中高軌道衛星移動通信技術和短程直接通信技術相結合,解決了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未來,6G可6g網絡實現全球覆蓋,實現衛星通信“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融合”的智能業務。
喬建勇介紹,6G網絡將是一個無處不在的通信網絡,通信網絡將朝著本地智能網的方向發展。個人通信的傳統網絡架構已不再適用,通信、感知和計算集成的架構需要重新設計。應用場景包括物聯網、無人機網絡、衛星通信網絡、密集蜂6g網絡窩網絡等多種形式。
“從1g到5G網絡,以前的通信技術大多集中在基站和網絡設備上,而6G網絡將突破傳統通信的單一維度,深入整合通信、計算、感知和能源,更好地滿足未來的智能應用。”喬建勇表示,近年來,智能通信、無人6g網絡機、元宇宙、沉浸式擴展、增強/虛擬現實(XR)等新興智能應用如高精度工業互聯網不斷發展演變。5g網絡已經無法有效地支持許多智能應用,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大力開發6G網絡。
6G網絡將在自動駕駛儀和元宇宙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彭木根介紹,6G應用廣泛,可以解決自動駕駛等諸多領域的瓶頸問題。
“目前,智能車輛的感知能力主要依賴于各種本地傳感器,包6g網絡括攝像頭、毫米波雷達、GPS、激光雷達等。雖然綜合精度達到厘米甚至毫米級,但仍然無法滿足自動駕駛的需要,因為感知范圍有限,且p感知精度不夠,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不夠,”彭木根說,未來6G網絡可以成功解決目前制約無人駕駛和智能車聯網發展的瓶頸。
“現在流行的元宇宙也需要6G技術來支持。”彭木根說,現在對虛擬世界的感知主要依賴于攝像頭、光電二極管、飛行時間傳感器、慣性傳感器和手柄。顯示設備應采用頭戴式顯示器或全息眼鏡。它的經驗遠非完全沉浸其中。未來,6G將為元宇宙大容量、全要素感知等提供實時交互,讓用戶“身臨其境”。
中國的6G網絡大規模試驗最早可能出現在2024年
從5g到6G當前的技術挑戰是什么?喬建勇介紹,6G是一個復雜的智能網絡系統。目前,技術體系面臨的挑戰至少包括傳輸鏈路的高動態變化、網絡的復雜時空行為、空、地、海一體化組網等問題,迫切需要一些顛覆性的材料和技術突破。
喬建勇說,由于6G網絡速度更快、智能化程度更高,因此信息傳輸、設備使用和通信過程都非常復雜。基礎理論應側重于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和博弈論的融合,以及通信、計算和感知的智能網絡,此外,空、地、海一體化的網絡建設需要信息理論和實踐的顛覆性創新,也就是說,6G技術需要顛覆基礎理論、架構和關鍵技術。
喬建勇介紹,作為5g必然的演進方向,6G應建立一個智能人機互聯、高效互操作的通信網絡,實現集成的多維數據協同處理,以提高感知精度和感知距離。這是未來信息通信理論和技術的全球制高點。雖然國際上6G的大規模商業化計劃在2030年左右實現,但考慮到中國對6G的重視程度和科技創新能力,6G的規模試驗和典型應用示范最早可能在2024年底進行。
“在商業化之后,6G將帶來更多的智能應用,市場規模將遠遠超過5g,這將有助于中國的新基礎設施、數字工業化和工業數字化戰略。”彭木根表示,6G不僅可以給用戶帶來更沉浸式的終極體驗,滿足人類多感官、情感、意識層面的溝通需求,還可以廣泛應用于娛樂生活、醫療衛生等領域,工業生產等領域將有助于我國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滿足未來智能社會的各種應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