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物聯網是以感知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為主要手段,提供信息感知、信息傳輸、信息處理等服務的基礎設施。
記者關注到,《行動計劃》中還眀確,隨著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步伐加快,物聯網已成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行動計劃》對于我國物聯網發展與廣泛應用,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下一步,該如何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動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又該如何發揮物聯網數字經濟發展、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孫嘉隆 攝
10月22日-25日,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辦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政府部門領導和業內專家。
深謀遠慮, 物聯網已納入了七大數字經濟重點產業
在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副院長樊啟高看來,《行動計劃》中明確到2023年底,要在國內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這意味著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將為物聯網產業蓬勃興起和全面發展賦能。
孫嘉隆 攝
特別是在政策加碼、市場需求釋放和資本加持等多重因素驅動下 國內物聯網產業發展更將迎來“黃金期”。
樊啟高介紹,從上世紀70年代互聯網誕生至今,信息產業經歷了從互聯網普及帶來的“PC互聯”到以智能手機為節點的“P2P”。伴隨數字化和IP化的深度發展,以及P2M、M2M業務不斷普及,信息產業進入了物聯網時代。
物聯網即“萬物相連的互聯網”,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網絡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
因此說,物聯網是提供信息感知、信息傳輸、信息處理等服務的重要基礎設施。
“我國物聯網產業在國際上布局較早。2009年,國務院批復成立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是對物聯網發展的首次創新嘗試。”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朱一昕副教授說。
近10年來,我國物聯網在標準制定、跨界應用等方面,也始終走在前列,不僅搶得“話語權”,更是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在2021世界物聯網無錫峰會上透露,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物聯網納入了七大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充分發揮大國大市場的優勢,推進物聯網綜合應用,打造一批行業匹配度高的解決方案和應用標桿,加快推動感知終端和智能產品在制造業、農業、建筑、醫療、社會治理和民生消費等重點領域的規模應用部署。
專家認為, 物聯網產業在支撐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愈發凸顯。因此,進一步加快發展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前十年,我國已重點攻關一批物聯網關鍵核心技術
記者了解到,10年來,圍繞發展物聯網產業,國務院以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繼出臺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5)》《“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多項政策,有力推動了我國物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
孫嘉隆 攝
朱一昕介紹,202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1.7萬億元,取得了良好發展成效,預計2022年物聯網產業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2023年底,國內主要城市將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
屆時,物聯網在生產、民生、治理領域的賦能作用將初見成效。
在無錫市副市長高亞光看來,我國物聯網從概念走向實踐、從試點走向應用, 且產業規模不斷做大,關鍵在于攻克了一批核心技術,并通過應用牽引,實現跨界融合發展。
樊啟高告訴記者,現在借助物聯網可以對產線工人、生產機械以及作業環境等進行監控,診斷風險和實時預警,保障安全生產;對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實施監控,通過采集數據、生產檢測來控制產品質量和原材料消耗等情況;采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可實現完全自動化的考勤管理,切實提升經營管理效率等。
隨著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物聯網設備普及,工業生產將更加智能化、科學化、數字化,是工業4.0落地的可靠保障。
目前,無錫市物聯網產業規模占到全省1/2、全國近1/4,集聚物聯網相關企業超3000家,已覆蓋“感知、連接、平臺、應用、安全”等全產業鏈條,主導制定的物聯網國際標準占據全球“半壁江山”,在世界物聯網產業發展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太湖印記”。
“當前,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各業融合滲透,5G、車聯網、物聯網等新產業生態不斷涌現,有力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支撐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傲立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無錫物聯網峰會演講中指出 ,5G時代開拓了物聯網發展的新空間,推動了物聯網向寬帶大連接智聯網發展,并內置物聯網安全機理,提升了物聯網的應用價值。
物聯網普及應用,將極大提升工業水平和百姓幸福感
“在萬物互聯的背景下,隨著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物聯網設備普及,工業生產將更加智能化、科學化、數字化,是工業4.0的落地的可靠保障。” 朱一昕說,物聯網的普及應用,未來將出現大量物聯網智能終端設備,滲透生活方方面面,將極大提升我國工業水平和改善人們的生活體驗,提升幸福感。
孫嘉隆攝
朱一昕還介紹,在智慧家居方面,各類家用電器安裝智能網聯芯片,實現真正的“人-機交互”,極大豐富各類生活場景;在智慧醫院方面,物聯網可實現遠程手術、遠程救治等應用場景,極大提升救治效率;在智慧學校方面,“VR/AR課堂”能夠讓學生足不出戶學習到知識,更能化抽象為具體,吸引學生學習;在智慧交通方面,物聯網能夠實現車路云實時信息交互,“無人駕駛”成為可能。
同樣,物聯網也正在為“流動性社會”治理、智慧治理共同體構建提供了新契機、新機遇,將有效推動新型智慧城市構建。
借助物聯網基礎設施,可以完善城市應急管理、感知城市運行、預測社會風險,以及推動智慧電網、智慧環保、公共安全等新體系得以建立健全。
例如,疫情期間,利用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采用無接觸體溫檢測、人臉識別、健康碼等手段,極大減少了監管成本和安全風險。
此外,物聯網可以更好地引導和加強公共領域對話,實現社會治理多元主體的良性互動,從而形成合力、助推社會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使得政務治理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
相關專家建議,當前,全球信息化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呈現諸多新特征,產業形態、核心要素和競爭范式發生深刻變化。全面發展物聯網產業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主流發展趨勢,我國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打造高端產業鏈,重點針對物聯網產業當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精準施策,提升物聯網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生態不斷完善、應用規模持續擴大、支撐體系更加健全,重點扶持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與此,要高度重視打造全面感知萬載連接安全可信的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優化健全產業生態創新體制機制,增強互聯網基礎設施重大系統重要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和合規利用等,讓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在我國“十四五”發展建設中發揮出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