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應急關機以及平臺相關和數字孿生等相關項目的強勁增長推動,到2025年,全球在智慧城市計劃上的支出預計將達到3,270億美元。
智慧城市的前景是令人期待的。真正的智慧城市,可以讓城市運營者能夠從每秒產生海量數據的無數物聯網(IoT)設備中獲得獨特的運營洞察力。配備實時數據分析,管理人員可以迅速對需要立即調查的事件作出反應,如突發洪水或重大交通事故。
但目前的智慧城市并沒有實現大部分的承諾,這并不是說前文中的想法“異想天開”,而是目前的軟件技術還不能勝任這個任務。
如果城市希望集成實時數據源和設備——如人工智能支持的IP和熱成像攝像頭、物聯網傳感器、實時位置數據或邊緣傳感器——并構建能夠監控資產、事件、人員和環境的應用程序,它們需要事件驅動和分布式。它們必須是協作的和可擴展的,這一切并沒有捷徑可走。
然而,我們經常會看到魯布·戈德堡(美國著名漫畫家、雕刻家)式的精巧裝置,用過時的工具建造而成,這樣注定會失敗。公平地說,編寫連接所有事物的軟件是非常困難的,更不用說讓應用程序以可靠的、可擴展的方式來進行協同工作了,其挑戰有以下幾個方面:
可靠性:如果有bug的應用程序需要頻繁停機來安裝更新和修復問題,那么智能城市就不會很智能。軟件需要24×7連接,所有東西都需要滿負荷運行,無論如何;
響應時間:大多數智能城市基礎設施的部署,都不具備關鍵組成部分——實時響應和態勢感知;
安全:只要智能城市依賴數據庫應用程序的使用,這些數據庫通常會捕獲一切信息,這就產生了數據安全問題。
隱私倡導者已經對物聯網時代的個人信息安全提出了質疑,考慮到在智能城市網絡中來回傳輸的海量數據,他們有理由擔心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
顯然,如果所有這些數據都被捕獲并存儲用于處理和分析,將會引起網絡罪犯和黑灰產的注意。
但是現代事件驅動的應用程序不需要使用數據庫。它們將計算資源和其他服務分發到邊緣,以保證最大的性能,并過濾掉大量無關的數據,以便專注于與關鍵事件相關的數據。當檢測到事件時,所有需要的處理和系統操作將立即在邊緣執行。
這里有兩個優點:響應時間更短,沒有個人身份信息存儲在數據庫中。在解決某個情況后,可以從所有邊緣設備刪除數據。
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事件并不需要泄露當事人的身份。即使系統發現有人受到攻擊,您也不必識別攻擊者或被攻擊的人。該系統只是簡單地識別出有人被攻擊的事實,然后該系統就會實時報警。
參考以下這些部署示例,這些示例包括使用事件驅動體系結構以發揮其優勢:
在上海,一種以事件驅動的體系結構不僅能確保電梯正常運行,而且還能在有人摔倒受傷時派遣急救人員。
在軟銀新的東京總部,軟銀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攝像頭、物聯網傳感器、位置數據、企業系統和許多其他技術來幫助跟蹤其建筑環境的各個方面。
這只是個開始,但這些示例也暗示了更大范圍內的可能性。
我們現在有了幾乎可以追蹤任何東西的傳感器,而且它們一直在變得越來越便宜。網絡基礎設施已經發展到能夠在邊緣進行大規模計算和功率分析的程度。下一個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礙是構建智能城市風格應用程序所面臨的軟件挑戰。
現在需要的是選擇正確的應用技術,幫助開發者設計和構建智慧城市類型的應用程序,讓我們走向一個城市更加智慧、安全和高效的未來。
查看更多物聯網相關資訊,微信搜索“星創易聯“關注公眾號,或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